介紹
根據《Hydrogen Insight》近日發表的文章〈研究:歐洲綠鋼自 2026 年起具競爭力〉指出,歐洲鋼鐵產業正邁向重要時刻。該文章引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成果,表示歐洲於 2026 年前生產綠鋼技術改採氫基直接還原鐵 (DRI),可能具有成本競爭力。 這項轉變對鋼鐵價值鏈、產業競爭力與歐洲的脫碳目標具有深遠影響。
研究重點
- 研究估計,在 2035 年以前,以氫基直接還原鐵結合電弧爐的製程 (H₂‑DRI‑EAF) 是唯一可行的低排放初級鋼生產途徑。
- 隨著近期歐盟排放交易體系 (ETS) 與即將上路的碳邊境調整機制 (CBAM) 改革,模型指出綠鋼在具成本優勢地區,其生產成本大約從 2026 年起相當於傳統高爐/天然氣氧氣轉爐 (BF‑BOF) 鋼。
- 其競爭優勢主要來自低成本再生電力、豐富鐵礦資源與政策優惠 (例如依據 ETS 投入項目的免費排放配額) 的地區。
- 模型顯示,若歐洲不採取行動,其鋼鐵產業恐將被較低再生能源成本與低碳排密集生產地區超越。研究指出外包 DRI 階段或改為進口熱軋鋼 (HBI) 是另一種策略選擇。
競爭力驅動因素
政策架構:歐盟 ETS 的基準修訂自 2026 年起對製粒、DRI 反應爐及綠氫生產提供免費排放配額,降低 H₂‑DRI‑EAF 製程的有效成本。CBAM 於 2026 年開始實施,對進口產品課徵碳成本,等同為綠鋼進口創造公平競爭環境。
生產成本結構:歐洲傳統 BF‑BOF 製程受到高碳成本與能源成本上漲的雙重壓力。相較之下,位於優勢地區的 H₂‑DRI‑EAF 製程充分利用低成本再生能源、電解設備與氫氣價格下降以及政策支援帶來的利多。
全球貿易與產能轉移:綠鋼的興起可能重塑全球鋼鐵製造地的分布。擁有低成本再生能源與豐富鐵礦的地區將具備相對優勢,歐洲可能將高能耗煉鐵階段遷移海外並保留後段精煉加工作業。
挑戰與假設
- 綠鋼的競爭力取決於氫氣 (尤其是綠氫) 能否大規模供應以及再生能源能否保持低價且充足。模型以有利條件為假設前提,但其未必在所有地區均成立。
- 必須迅速部署電解設備、氫氣運輸系統、直接還原鐵廠與電弧爐的基礎設施。延宕或成本超支可能推遲時程至 2026 年之後。
- 市場對綠鋼的需求、客戶是否願意支付溢價(若產生)以及全球貿易動態(尤其是鋼鐵進口)都將影響生產轉移是否如預期發生。
- 全球鋼鐵產能依舊存在過剩問題,推動綠鋼轉型必須避免擴大產能失衡或加劇貿易緊張局勢。
對歐洲鋼鐵產業的影響
- 對歐洲鋼鐵製造商而言:他們面臨關鍵策略選擇。必須盡速投資 H₂‑DRI‑EAF 技術,確保綠氫供應並重組營運架構,否則將面臨市佔流失的風險。
- 對政策制定者而言:支持性政策架構(如氫能策略、再生能源推動、基礎設施以及 ETS/CBAM 調整)對確保綠鋼競爭力至關重要。若政策不一致,歐洲恐將落於人後。
- 對供應鏈而言:原物料、再生能源、氫氣、DRI 熱軋鋼貿易及後段精煉作業的地理分布可能重組。歐洲可能從基礎條件較佳的地區進口低碳鐵或鋼材。
- 對脫碳而言:要實現鋼鐵產業的深度減排(約佔 8‑10 % 全球 CO₂ 排放量 ),必須倚賴採用 H₂‑DRI‑EAF 技術。研究強調,綠鋼生產路徑在技術上可行,在經濟上亦逐漸具備可行性。
結論
《Hydrogen Insight》彙整的研究結果及其依據的《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指出一個轉折點:若滿足關鍵條件,歐洲綠鋼生產將具備成本競爭力,其時程可能自 2026 年開始。對歐洲鋼鐵產業而言,是機會也是風險:行動迅速者可在低碳未來取得先行優勢;拖延者可能面臨競爭力被侵蝕的危機。更廣泛的轉型不僅取決於技術,還仰賴政策支持、供應鏈協調、投資布局與全球貿易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