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協定後十年:生產差距擴大
《巴黎協定》簽署十年後,新的《2025 年生產差距報告》公布了危險趨勢:全球各國政府計畫開採的化石燃料,遠遠超過《巴黎協定》承諾將全球暖化限制在 1.5°C 或 2°C 所需的標準。全球前 20 大能源生產國(包括美國、中國、印度、俄羅斯、沙特阿拉伯等)官方能源藍圖與行業投資分析顯示,煤炭產量到 2030 年預計將比 1.5°C 目標高出約 500%,天然氣與石油產量分別超過《巴黎協定》所定標準的 92% 及 31%。
全球趨勢與國家計畫
大多數主要化石燃料生產國仍然致力擴充而非縮減。自 2023 年以來,20 個接受調查的國家之中,有 17 個國近期增加至少一種燃料生產計畫,其中 11 國預計 2030 年化石燃料開採量超過先前預測。各國政府繼續補貼產業並投資新基礎設施同時鎖定未來碳排量,這與氣候減緩承諾以及全球「淨零碳排」目標相悖。目前只有六個國家在某種程度符合《巴黎協定》規定的化石燃料減排目標——僅比 2023 年的四個國家略有增加。
煤炭、天然氣以及石油:不斷擴大的差距
煤炭差距最大:印度煤炭氣化計畫至 2030 年將增加 1 億噸煤炭產量,而其他國家則計畫將煤炭高產量維持至 2035 年。天然氣生產(通常被誤認為「銜接」或「過渡」燃料)已擴充至 2050 年,但尚未制定可靠的轉型策略。同時,預計 2050 年後石油產量將繼續增加,這與先前全球化石燃料需求將於 2030 年前達到高峰的預期相悖。
氣候、經濟及轉型風險
這些計畫集體堅持造成日益擴大的「生產差距」,危及《巴黎協定》目標並引發鎖定效應:長期基礎設施、資產閒置,迫使累積的碳排未來必須急遽減量。能源安全與經濟成長等短期政治優先事項占主導地位,導致錯失投資再生能源、效率以及公平轉型策略的機會。專家警告:除非各國政府迅速扭轉此一趨勢,否則全球將面臨災難性氣溫上升,氣候適應之路將更加艱難。
結論
《2025 年生產差距報告》發出重大警告:如果所有主要經濟體不採取一致行動來控制化石燃料擴產,《巴黎協定》目標將遙遙無期,人類將不得不在未來面臨氣候暖化、環境失調風險,同時喪失永續成長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