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水域的開拓性太陽能發電
中國正在開創的再生能源計畫不僅具有遠見並且野心勃勃,在山東東營離岸 8 公里處建造一座 1GW 水面太陽能電廠。本計畫明顯不同於此前的水面太陽能電廠,大多安裝在水壩及水庫等更多掩體。在公海放列大規模太陽能板帶來重大工程及環境挑戰,但中國的決心及先進工程能力使其領導著這項創新。
大規模與工程卓越性
該太陽能電廠佔地 1,223 公頃,由近 3,000 個太陽能平台組成,每個平台尺寸為 60 公尺 x 35 公尺,固定於樁基的堅固鋼桁架。這些基礎經專門設計,可牢牢錨定平台,抵抗強大洋流、海浪與潮汐。基礎設施必須抵抗海水與鹹濕空氣的腐蝕作用,必須採用先進材料及塗層才能確保全年可靠性。收集的電力將透過 66 kV 海底電纜傳輸到岸上連接大陸電網。
同時為數百萬人供電並解決環境問題
預計每年能源輸出 1.78 太瓦時,這座水面太陽能電廠足以為大約 267 萬人提供潔淨電力,大幅推進中國減排及降低燃煤電廠依賴。計畫同時考慮海洋生態:平台水下結構可成為人工魚礁,支持水生生物及生物多樣性。然而,海洋生物潛在干擾以及惡劣海洋平台的維護挑戰仍是重要考量因素。
挑戰:兼顧創新與實用
遠海大規模太陽能陣列需要面對的是變幻莫測的洋流條件。海浪、風暴與潮汐力需要增強設計穩定性與安全性,維護及維修或清潔物流成本自然比陸基太陽能電廠更高。材料必須承受鹹濕空氣的腐蝕以及生物污損,因此在持久、韌性建築技術方面需要持續創新。
全球影響與策略領導力
這座水面太陽能電廠是技術試驗場也是國際基準。如果成功,中國的計畫可催化全球對於離岸太陽能電廠的採用,特別是缺乏土地而無法發展再生能源的國家。這展現了中國的雙重理想,不僅要領先潔淨能源產出,也要領先再生能源工程創新。全球沿海國家正密切關注計畫進展,這可能重新定義如何在海洋環境構思及部署大規模太陽能發電基礎設施。
展望未來:未來藍圖
中國離岸太陽能先導計畫體現了微妙平衡,在提供高容量再生能源的同時,儘可能降低環境影響並掌握複雜的海洋工程技術。此處的成功可能刺激更大的水面太陽能計畫,引導全球能源轉型邁向超越大陸界限的新領域。該計畫突顯水面太陽能技術的變革潛力,成為 21 世紀能源與環境挑戰的可行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