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挑戰:為何綠氫(尚未)具備市場競爭力
綠氫是利用再生能源驅動電解水產生的氫氣,其為潔淨能源載體,具有可推動多個產業脫碳的巨大潛力。然而,目前綠氫的生產成本仍遠高於化石氫,主要原因包括電解槽技術昂貴、資本投入龐大、再生能源供電間歇性等。由於缺乏規模經濟與成熟供應鏈,更進一步擴大成本差距,抑制市場採用與投資意願。除非技術能實質突破,能顯著降低電解槽成本並提升效率,否則在化石燃料仍具價格優勢的地區,綠氫在未來數十年仍需仰賴補貼或強力計畫支持才能持續發展。
政策支持:不可或缺的成長引擎
僅靠市場力量無法在短期內推動廣泛採用綠氫,但完善的政策介入可為規模化發展鋪路。全球各國政府已開始提供直接補貼、稅收優惠與專項資金,促進基礎設施發展,但現有支持規模仍遠不足以滿足產業需求,預計這項全球落差將持續至 2030 年。強而有力的碳定價機制迫使化石燃料替代方案內化其環境成本,是實現公平競爭的核心。分析顯示,唯有高強度碳稅才能在不依賴長期補貼的情況下讓綠氫具備競爭力。同時,對輸電網路與獨立系統營運商進行公共投資,有助於將氫能納入現有能源網絡,支持供應穩定性與系統靈活性。
基礎設施、需求創造與市場發展
綠氫的成功不僅取決於成本降低,亦仰賴物流基礎設施的快速擴展與保證市場購買方。興建大型電解槽廠電解廠、輸氫管線、儲存設施與加氫站需要投入龐大前期資金並進行縝密規劃。特別在重型運輸、化工、鋼鐵與航空等產業要刺激需求,必須提供明確激勵措施、長期採購合約與政府保證,以降低投資風險。住宅、製造與電力等產業對高價綠氫的接受度有限,因此需求端的政策規範與客戶教育至關重要。
技術與落實缺口:展望未來
即使擁有政策支持與基礎設施推動,綠氫的實際落地仍與各項公佈計畫的目標願景存在明顯落差。若要在 2030 與 2050 年達成積極目標,綠氫必須以超越太陽能與風能高峰期的速度擴張,但該產業受限高度技術複雜度,並需建立新標準與培養專業人力。這不僅是經濟面挑戰,也是物流與組織面的難題。唯有持續推動政策並加上電解槽耐用性、燃料電池效率及再生能源整合的技術推進,才能縮小落差。
結論:綠氫成功的策略藍圖
綠氫若僅依賴市場機制,可預見其未來仍難以蓬勃發展。現階段急需協調一致的行動:結合供需雙方支持的政策架構、積極的碳定價策略、全面性的基礎設施投資,皆至關重要。技術創新、監管改革與跨部門合作對於實現綠氫在淨零未來的作用十分重要。政策制定者、產業領袖與投資人必須意識到,綠氫邁向市場競爭力的歷程是一場馬拉松,而非短跑衝刺,應制定長期規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