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L 與下一代鈉電池的供應挑戰

CATL 與下一代鈉電池的供應挑戰

全球最大電池製造商中國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CATL) 正加緊進軍鈉離子電池領域,同時在電池級鈉供應鏈遭遇問題。儘管鈉比鋰更豐富更便宜,但擴大先進電池應用需要可靠來源、精煉基礎設施與高純度化合物這些都仍處於開發階段。

CATL
宣布計劃在 2025 年底前大規模生產其下一代鈉離子電池,推出「Naxtra」品牌。該公司表示,設計能量密度約為 175 Wh/kg,較第一代版本顯著改進,接近磷酸鐵鋰 (LFP) 電池的表現。創辦人曾毓群建議鈉離子技術最終可取代 CATL 半數 LFP 產量,這種替代方案成本更低、更安全、更永續。

然而供應方面也帶來挑戰。鈉本身非常豐富,常來自普通鹽,但並非所有鈉化合物都適合電池應用。針對電動車與電網儲能所需規模,生產具有一致性、高純度鈉材料需要新的加工能力與嚴格品質管控。這表示鈉離子電池並不只是將鋰替換為鈉;幾乎必須從頭建立供應鏈體系。

從市場角度來看,鈉離子電池主要在於成本具有吸引力。  每公斤鈉比鋰便宜,而且該技術還可在降低熱失控風險方面提供安全優勢。然而,其能量密度仍然較低,這可能會限制長距離乘用車應用。相較之下,分析師預計鈉離子電池將首先應用於成本敏感車輛,例如小型電動車、兩輪車與公車,以及體積與重量較不重要的定置型儲能裝置。

中國企業正帶領這場競賽。CATL 動作最明顯,但並不是唯一。其他電池開發商也在追逐鈉離子設計,而汽車製造商則將其視為入門級車型的選擇。  一些專家認為,鈉離子電池的角色將是互補而非取代鋰基化學電池,進而開闢新市場,著眼經濟性、安全性與供應保障,而非超高性能需求。

從國際角度來看,CATL 的策略對中國以外地區有深遠影響。公司持續在歐洲擴張,建立新的超級工廠,尋求成本競爭力的全球汽車製造商正在密切關注。CATL 如能確保鈉供應鏈可靠度並按時交貨,有可能改變電動車與定置型儲能的生態。  反之,規模化採購或鈉製程瓶頸可能延後商品化時間使得影響有限。

鈉離子電池終究會體現能源創新的前景與複雜性。豐富的原料不會自動轉化為量產解決方案。對於 CATL 及其同業而言,成功不僅取決於化學突破,同時包含建立工業生態系統從精煉能力到電動車平台整合。隨著加速潔淨能源過渡,鈉離子電池可能成為鋰電池的重要互補,擴大推動世界遠離化石燃料技術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