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近期一篇文章名為「德國轉向碳捕捉而非綠氫發電將是個代價昂貴的錯誤」指出非政府組織 Germanwatch 發表的批判性評估,警告德國新興能源策略可能過度強調碳捕捉與儲存 (CCS) 而犧牲綠氫。Germanwatch 認為,依賴 CCS 燃氣電廠隱藏經濟、環境與策略風險,並可能排除綠氫推動能源轉型的全部好處。
主要論點與批評
- 天然氣 CCS 隱藏成本
Germanwatch 認為,透過 CCS 部署燃氣電廠作為「銜接」技術似有吸引力,但卻掩蓋重大隱憂。二氧化碳捕集、運輸與儲存成本很高,基礎設施複雜且資本密集。缺乏嚴格監理與長期保障,計畫可能因而成為閒置資產。
此外,CCS 並未消除上游碳排,包含天然氣開採、運輸或甲烷洩漏。該非政府組織警告,重點關注 CCS 可能加深化石燃料依存,而非加速去碳。
- 機會成本:忽視綠氫
強調 CCS 的結果是德國可能轉移資源、政治動能與市場誘因,而非擴大綠氫(再生電製氫)規模。對於鋼鐵生產、長途運輸與季節性儲能等難以電氣化的行業,綠氫被視為關鍵去碳技術。
Germanwatch 警告,使用 CCS 作為發電備援方案將削弱需求信號,導致無法建立穩健的氫氣經濟。倘若比起擴大電解裝置規模與相關基礎設施 CCS 更加容易、更便宜,通往再生能源的途徑可能停滯。
法規與政策差距
另一主要批評是德國缺乏全面的法律框架來管理二氧化碳的儲存、運輸與利用。例如,《二氧化碳儲存與運輸法》(KSpTG) 尚未通過,CCS 計畫的法律地位未明。
此外,政策經常模糊 CCS(永久地質儲存)與 CCU(產品二氧化碳利用)之間的界限,僅能提供臨時儲存,甚至導致最終再排放。若卻乏嚴格標準,CCU 法只能算是氣候緩解措施,而無法真正實現減碳。
更廣泛的背景與影響
- 德國能源轉型策略
德國的「能源轉型」長期以來致力全國從核能與化石能源轉向再生能源。然而,隨著再生能源規模擴大,供需平衡變得更具挑戰,特別是風能或太陽能的低產量時期。部分決策者將 CCS 或氫能燃氣電廠視為穩定電網的工具。
德國最近宣布修改氫能政策,打算放寬「綠氫」的嚴格定義 (RFNBO),同時支持擴大所有低碳氫形式。但這種彈性可能使誘因偏向藍氫(化石燃料加 CCS),可能重現 Germanwatch 所警告的矛盾局勢。
- 產業與投資訊號
煉鋼等產業已開始大規模氫能轉型。例如,Salzgitter 「綠色鋼鐵」計畫依賴氫氣來減少生產碳排。然而,這些計畫面臨延遲與不確定性,部分原因是氫氣供應、基礎設施發展與監理透明度落後目標。
此外,在德國推動氫能仍嚴重依賴公共補貼與政策支持。在法規、定價機制與基礎設施完備之前,私人投資保持謹慎。
在財政與政治方面,過度投資 CCS 可能導致資本轉移,影響電解裝置部署、氫能電網開發與再生電擴張,進而導致更廣泛的去碳過程緩慢。
展望與建議
-
優先考慮綠氫基礎設施
德國應維持強力誘因與明確綠氫需求信號,特別是難以電氣化的行業。包括綠氫合約拍賣與有利綠氫的配額設定。 -
僅在確實必要時使用 CCS
CCS 應限於無法透過再生能源或電氣化消除的碳排。應繼續將其用於發電,而非政策核心。 -
制定健全監理框架
藉由 KSpTG 與其他必要法律文件來規範二氧化碳的儲運。明確區分 CCS 與 CCU,同時嚴格驗證氣候效益。 - 協調能源、金融與產業政策
結論
Germanwatch 的批評提出及時警告:過於積極採用碳捕捉可能削弱氫能與再生能源的未來動能。德國的能源轉型是個微妙平衡—既確保當下電網可靠性,同時大膽投資未來,獲取更加潔淨的系統。最佳路徑可能是選擇性使用 CCS 並優先持續擴張綠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