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Schneider Electric 正式發表針對商業及工業 (C&I) 應用的全新模組化電池儲能系統 (BESS)。根據 pv magazine 報導,該系統每單位提供 200 kWh 可用容量,最多可組合十個單位,擴充至 2 MWh。 此產品推出之際正值能源轉型壓力、電氣化趨勢與再生能源多樣性,共同推動市場對先進儲能解方的需求。
產品概覽
容量與擴充性:
每 Boost Pro 單位提供 200 kWh 可用容量。最多組合 10 個單位,系統可擴充至 2 MWh–以支援高耗能應用場域。
技術與配置:
該系統採用磷酸鐵鋰 (LFP) 方形電池。主要性能指標包括放電深度 (DoD) 高達約 93 %、系統效率約 90.8 %,以及對用電需求的快速反應時間(約 700 毫秒)。 每單位額定交流功率為 100 kVA。
實體與環境規格:
典型單位尺寸為 1.257 m (長)× 1.437 m (寬)× 2.18 m (高),重量約 2,557 kg。其可在–20 °C 至 +55 °C 環境溫度下運作,約 45 °C 以上降載運轉,具備 IP55 防護等級。系統內建氣體滅火裝置。
資安與軟體整合:
Schneider Electric 強調該系統設計包括加密通訊與資安認證。系統可整合 EcoStruxure Microgrid Advisor —雲 AI 平台,其可預測發電量、需求、天氣與市場訊號,以最佳化電池運作。
應用案例與市場影響
自用電能最佳化:
具備自發再生能源的工業與商業場域可儲存多餘電量(例如屋頂太陽能)並在需要時釋放,提高能源自主性並減少從電網取電。
費率與負載管理:
Boost Pro 可進行負載轉移:在電價較低的離峰時段為電池充電,在尖峰時段放電,減少電網消耗或避免尖峰‐用電費用。
備援與韌性:
對於需要持續營運的場域(製造廠、資料中心、電動車充電站),該系統提供備用電力並在高用電時段調配額外電能。Schneider Electric 強調其適用重型車輛充電站或交通基礎設施(高速公路電氣化),這些場域需要穩定靠高容量充電。
電網靈活性與收益來源:
透過參與電網服務(例如響應輸電系統營運商指令),該系統可創造附加收益並協助穩定電網‐使儲能成為主動電網資產,而非被動角色。
策略背景與重要性
此產品推出之際,正值受電氣化(例如電車充電基礎設施)與脫碳壓力影響,商業與工業用電需求顯著增加。Schneider Electric 指出,商業與工業建築的電力需求到 2030 年可能上升至 35%。
再生能源在整體能源組合中的比重不斷提升,但其來源多樣化為穩定性與成本效益帶來挑戰。像 Boost Pro 這樣的本地儲能系統可協助企業因應用電不穩定性、減少對電網依賴,應對不斷變化的費率結構與尖‐峰用電費用。
從永續發展角度來看,整合儲能可達成更高的再生能源滲透率、更好的能源‐管理,並減少高碳備用發電的使用。從商業角度而言,該產品因具備降低成本、持續營運與潛在新收益來源而更具吸引力。
考量因素與展望
初期目標市場:
根據新聞稿內容,該產品將在歐洲推出,後續可能會進行更廣泛的全球部署。
部署與整合挑戰:
儘管該產品具有強大功能,但實際效能將取決於場域‐特定因素:既有基礎設施整合、當地監理/費率制度、電網併接、儲能調度操作策略以及生命週期成本(包括維護、系統衰退與回收)。
競爭環境:
儲‐能市場正快速發展,許多業者提供不同電池化學技術(包括新興的鈉離子、液流電池)、多樣化模組規模以及軟體/分析整合。200 kWh 到 2 MWh 的擴充性,讓 Schneider 的產品在商業與工業領域擁有明確定位—但更大型的公用事業規模儲能計畫可能會邁入多 MWh 到 GWh 規模,因此策略定位將是關鍵。
商業模式成熟化:
對許多企業來說,儲能的商業價值不僅節省電費,還避免尖峰用電‐費用、延緩電網投資、提供輔助服務及提升營運韌性等效益。Schneider的平台整合 AI 預測與微電網‐顧問服務,可增強這些價值來源—但結果將因地區、費率結構與法規支援而異。
結論
Schneider Boost Pro 電池系統象徵商業與工業儲能產品的重大演變。其模組化擴充性(200 kWh 至 2 MWh)、整合式軟體與資安功能以及廣泛的應用案例(涵蓋自用、負載轉移、備援、電車基礎設施等),高度契合工業及商業能源電氣化、脫碳轉型方向。對於面臨用電需求上升、費率壓力或營運韌性需求的企業來說,Boost Pro 提供整合解方。隨著部署擴大與實際效能數據累積,該產品可能成為下一代商業與工業儲能標竿,但最終成功將取決於場域經濟性、整合執行及不斷變化的能源-市場條件。